b言b语
x1501现在对 vibe coding 的认识是测试和编码应该一体两面
agent 相比 GUI 的一大问题是能力呈现不清晰,你辛苦开发的 tool 用户不知道就命不中,用户的需求你实现不了用户下次就不敢说
发现 claude 给自己文档站加了个复制正文的按钮,挺有意思,复杂系统的说明提供者应该为消费者使用 AI 提供便利
最近一直在思考所谓的 AI native ,这个词就像 agent 一样被广泛讨论但缺乏共识。
我觉得最重要的事情首先是视角:你的中心是人还是 AI ?是像 23 年之前一样工作只是偶尔寻求 AI 建议或者节省时间,那就不是 AI native 。如果团队的沟通、代码的设计首先考虑 AI 可读性、可迭代性,那至少可以说在意识上实现了领先。这种领先不在于沾沾自喜,而是每件事情你都能跑得比同行快。几年前似乎发过一条感受:公司的存在、业务运行的本质都是为了信息流动。在人与人的时代扁平的组织、文档文化都是信息流动的加速器。而现在要加上 AI——人 的链路。
另一件重要的事情是,你的 AI 是封闭系统内供应商的“AI”?是豆包、ds ?还是当下各个领域真正的、没有定语的 SOTA 模型?飞书以前喊口号,先进团队先用飞书。我看现在应该再加一句:超先进团队先下飞书。因为它的体系是封闭的:体验的丝滑不足以弥补智能的差距,你的文档、讨论也许能得到不错的总结,但它提不出更好的问题,智能的上限就是豆包的极限。
不 all in 看起来进可攻退可守,实际失去了一切
agent 可以迭代自己吗?
如果我每天什么都不阅读,那怎么会有灵感和 AI 讨论呢?
经历第一次被剐蹭后:我反思不要跟博弈方暴露弱点;反思不要跟泼皮无赖讲道理;
虚拟和现实边界消失后会发生什么?
可能很多人感受不到到访那种景致并不出奇,但有一千多年来文化名人层层堆叠意义地方的趣味